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杨一墨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观点】《杨一墨指头画谱》后记

2018-04-17 17:19:05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杨一墨
A-A+

  八十年代的书法热,把我从辅导中小学速写、素描和服务商业广告宣传的水粉画和油画活动中解脱出来,融入到学习传统书法艺术之中,从而悟出了临写传统精华是正确的学书之路,并切实体会到取法乎上的重要。回头看,那大概是我学艺生涯“返朴归真”的一段经历。

  参加省书法临帖班时,我在沈阳结识了辽宁省博物馆老馆长杨仁恺先生,杨先生是研究指画的专家,尤其推崇高其佩,因此在点评书法技艺的同时,还刻意向我们介绍了铁岭指画创始人高其佩,嘱托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文化。希望在东北这个特殊的环境里面,铁岭人能把这个清代开创的影响深远的指头画派重新发展起来,使指头画得到复兴,得到壮大,把宝贵的经验加以传承,加以发展,这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九十年代后,在杨仁恺先生的鼓励和亲授下,我开始研究和创作指画,当时曾受到非议。

  我想,在毛笔发明之前,人们肯定是以手或其它工具画画,但那是低级阶段。有了毛笔以后,写字画画用笔,书画艺术发展了几千年,到了清代又重新兴起指头作画,这时的指头画与发明毛笔之前以手指头画有本质的不同,是用手指头作画的高级阶段。这个阶段的手指已经经受了千百年来以毛笔作书画的磨练、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既有笔画能够达到的效果,又有笔画达不到的效果。笔画高度精熟之后,所缺乏的生拙意味,指头画都有。拿笔画的毛笔有尖、圆、齐、健四德,可以勾线,也可以大面积的渲染;手指头则不行,手指头表现骨法用笔是绰绰有余的,线条可以用指甲和指肉之间画出,丰富了线,但大面积的渲染就困难了,怎样做到无墨求染,怎样传承和发展高其佩的指画,是给指画提出的新课题。

  带着这些疑问,2000年我到中央美术学院进修美术史。期间聆听邵大箴先生主讲的中国画课程,邵先生对中国画的发展和创新出路的观点让我深受启发,先生认为,用笔用墨有一样变化成功就有新意,这个说法令我茅塞顿开。手指画不是改变绘画的工具吗?那时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学好手指画。在请教薛永年先生时,先生说我师传统多师造化少,建议我多多思考如何将笔下的丘壑转换到胸中丘壑上来。

  此后,我尝试把深入生活,贴近自然,以速写、素描、写生记录的第一手资料,用在第二次创作,完成了笔画向手指画的转换。先后以密集指画山水面目出现,作品在全国大型画展上入选获奖,使这一绘画形式得到肯定。2012年3月,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当代名家画集——杨一墨卷》。2012年4月“指点山河”杨一墨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出指画作品100幅。期间还举办由多位专家学者组成的研讨会,对我的指画作品进行点评,为指画发展指明了方向。之后又创作了大量的手指画作品,曾受邀到大连、烟台、深圳、广东、澳门、上海、昆山、沈阳、专题展出,并多次赴日本、新加坡、俄罗斯进行手指画专题展。多幅作品被何香凝美术馆、广东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等机构收藏。

  我学习指画的过程有三点体会:

  一是把学习研究高其佩、潘天寿作为个案。涉及到的历史文化背景,为什么出现改变绘画工具的原因、思路、主张、探索路线及当下指头画艺术发展的影响后记144杨一墨《指头画谱》和借鉴纳入议程,从中得到启发。

  二是重视从笔画和书法两个方面内涵感悟和强化对指画艺术境界和趣味的提升。走过了一个由繁向简逐渐有序的转换提炼过程,更突出指画的味道。

  三是重视写生。努力从写生中获得新的感受与创作冲动。用扎实的渐进式的方式拓展指画的风格形式和精神表现,绝不搞没有根底、又大又空的革新改造。把捕获新境界与发挥指画表现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指画提高到一个新层面。

  作为一位艺术家,我想在创作艺术作品的同时,肩负起文化传播、推广的使命,与众多艺术家和爱好者共同推动中国指头画的传承发展,赋予这门艺术形式蓬勃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关于指画技法总结的论着,前辈已有像高秉的《指头画说》、潘天寿的《指头画谈》、杨仁恺的《高其佩》张伏山的《指头怎样画山水画》、王之海的《指画技法》多种专着面世,零散的指画技术专文也有不少。它们或有文无图;或论述零散不够系统;或偏重于指画艺术的学理讨论;或偏重于单一画科的专述,对今天的初学者尤其是自学者全面了解指画技法多有不便。有鉴于此,家人和朋友们督促我从个人指画实践和对指画理解的角度出发,编写这本文图并茂介绍指画技法知识的《指头画谱》。本书力图突出清中期兴起的指画与文人写意画的关系,表现技法、审美情趣、审美标准、造型、图示、意境、题材的追求上的高度一致性。

  值此《指头画谱》即将面世之际,特别感谢恩师薛永年先生,在百忙之中为《指头画谱》写了弁言;感谢我的老师杨仁恺、舒士俊等众多师友;感谢我的忘年挚友刘建龙君,我们不但合作完成了指画个案研究专着《无笔·墨痕:指画衍化流变综述》,还对本书的文字提出了诸多的修改建议。向我的夫人姜红女士表达特别的感谢,没有她几十年的无私的襄助与支持,我不会取得今天这些成就。感谢杨旭东、杨大昊——我的儿女家人,为我的事业营造幸福的家庭环境。在学、艺两方面给予我的帮助、启示和建议。感谢我的学生李和军、孙为民在帮助我进行资料整理过程中的大量繁琐的体力、精力的付出。最后要感谢本书在出版过程中编辑所作的辛苦工作,没有你们此书不会得以顺利出版。

杨一墨

2016年9月31日夜于铁岭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杨一墨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